赵子称制止了董超的滑跪,义正词严地屏退左右,然后单独问他关于朱勔之死的始末。

    聊天的时候,赵子称还板着脸提醒:“董团练,注意你的措辞,我还不是本州通判,只是暂代,名分上可错不得,你莫非是要陷我于……”

    对方连忙口称不敢,表示是自己措辞不够严谨,立刻改了过来。

    因为赵佶的圣旨里面,确实说得明明白白,赵子称这个暂代苏州通判,是因为战况紧急而临时任命的。

    具体到书面措辞上,就是在前面加了一个“权”字。比如“知苏州事”,那就是正式的知州,如果是“权知苏州事”,就是临时的。

    赵子称的任命,也是非加这个权字不可的,因为他的资历实在是太浅了,一个距离十九周岁还差仨月的小年轻,怎么能当州府级的副职呢?

    而宋朝的官制很复杂,分职官、阶官、差遣。这一次是因为战时紧急情况,只给赵子称调节了差遣,而没有调阶官,等于是他仍然享受知县的级别待遇、但临时兼管通判的实权。

    不过政治嗅觉灵敏的人,无论是董超还是赵霖,都很清楚:在战时的特殊环境下,有圣眷、有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朱勔的倒台,必然导致江南官场的剧烈洗牌,未来非朱勔一党的人,肯定会赢得巨大的机会,不能以一时的尊卑去考虑这个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这般奇葩的一幕,一个个级别比赵子称高的人,还得临时反过来巴结他。

    赵子称没有跟他多废话,很快就让董超把他探查到的朱勔死状说清楚。

    董超完全配合,一五一十,提到朱勔之死疑似是方腊的人夺了太湖水贼的巢穴后、组织水贼们干的。因为现场后来还发现了“圣公诛朱勔于此”的血字,现场遗留的一些东西,也能大致看出是方腊的人留下的。

    不过董超只是军官,不擅长刑狱和断案,他的见解也只是一些粗浅之见。想彻底查清细节,肯定还要姑苏县或者苏州知州让专业人员,包括仵作,验一下尸体和物证。

    至于人证,目前看来并没有第一手人证,因为朱勔同船的心腹卫士都死光了,没有活口。

    赵子称彻底摸清董超知道的信息范围后,就顺势把脸一板:

    “荒谬!纵然朱勔有可能是死于方腊之手,如今军情如火,贼势如雪崩,为国家计,我们能这么上报么?涨了方腊气焰怎么办?方腊就是打着杀朱勔的旗号起兵的,真要是被他杀了朱勔,他就是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威望得涨到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