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称并没有在梁家人身上浪费太多精力,就继续北上了。

    扬、镇这边的布局,充其量只能算是先埋一颗伏子,任由时间自行发展,生根发芽,将来总有用处,但眼下绝对不能急。

    梁家人也并没有因为赵子称的示好,就立刻“纳头便拜”,对赵子称的建议言听计从,他们也得再观望观望疗效。

    赵子称走后的最初十天半个月,梁家人甚至都没有尝试整顿军纪、严查手下士卒和过江私商勾结、私下收受好处,而是一切都继续照旧,只是分出人手去收购鸭毛、煮毛去骚、试制羽绒衣被。

    其实这才是老油条们的正常反应,梁家人也得先看看赵子称教的生财办法到底能不能为自家开辟新的财源、以支持整顿军队。

    如果都没看到回头钱,就一头扎进去,到时候各级军官离心离德,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而纺织业相关的生意,肯定是让女眷操持比较方便,所以梁家的女眷都被调动起来,参与管事,还亲手参与了第一批的试产。

    包括梁锋的妻子,也就是梁红玉的母亲,还有梁红玉本人,都参与到了其中。

    这些女眷学着类似于传统煮茧缫丝的工艺,只是略微调整了配方和时间、水温,反复尝试,没过几次就弄出了干净无异味的鸭毛。

    再晾晒加工之后,看起来也确实比原先的鸭毛经久耐用了许多。

    “娘,你看这批鸭毛真的一点腥臊味都没有,而且煮洗过之后还更白了,摸起来比丝绵还轻抛柔软。

    缝在绸面里好轻好暖和,北方的达官贵人肯定都会喜欢的吧。”

    赵子称走后的第五天,梁红玉就亲手缝好了第一条缎面的鸭绒被,然后拿到母亲秦氏面前献宝。

    因为时间仓促,这第一批做实验用的鸭绒,她们甚至都等不及阳光的自然晒干,而是直接用火烤烘干的,羽毛的质地略有损伤,但依然比丝绵更加轻暖。

    唯一无法解决的,还是钻绒漏绒的问题,不过这也没办法,羽绒制品的细小绒毛容易从布面的纤维缝隙里钻出来,这个问题一直到十九世纪都没解决。赵子称要在宋朝搞出羽绒服羽绒被,肯定不能要求太高。